第04版:消息

华红平:试论科学冬眠期的特征

2019-04-26 16:41:38 来源:和讯网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可见,科学的道路并非一路平坦,她的起源充满艰辛,虽然有过辉煌,但她的境遇又步履艰难。

  “对于那些生长在科学世界的人们来说,要理解古代精神所处的困境是相当困难的,因为那种精神被禁锢于一个永恒而武断的世界里。”“科学的兴起需要全体民众——即整个文化——对一个具体的教义体系形成广泛而持久的接纳。”然而,让人始料未及的是,这种接纳过头以后,科学本身也会产生一种禁锢,而所有的禁锢与科学都是背道而驰的。这种禁锢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持续了大约100年,科学变成了“睡美人”。

  人们总有一种疑惑,有些科学家为什么常把科学当儿戏。例如英国邮报报道:“美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仅仅禁食2天以上就可以重启人体免疫系统,这对那些因年老或癌症而导致免疫系统受损的人而言,无疑是个好消息。”这是真的吗?但愿这次科学家是认真的。

  近日,美国《华盛顿时报》刊登了一篇文章:碳水化合物正在杀死我们,全世界的人可能都被坑了。文章指出,今年将有超过61万的美国人死于心脏病,这是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一直以来,肉类和乳制品中的饱和脂肪被认为会堵塞动脉,而谷物类被认为有助于一切源自高胆固醇东西的消化。而几十年来,医生和营养学家们也建议病人们使用低脂饮食,以试图降低患心脏病风险。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导致心脏病的真正罪魁祸首不是脂肪,而是碳水化合物。

  很早就有人注意到,媒体上经常有重大发现被公布,却很少有后续。虽然大家看到这个事实,但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现在人们开始怀疑有些专家的定论。有网友调侃,有些专家讲的头头是道,实际离真理很远,戏称专家是“砖家”。其中经济学家最受诟病。

  为什么一些科学家不追求科学的严谨性,把缺乏深入研究的猜想当成结论公布于众。

  起因是100年前科学界的一场变革。科学界把科学的“观察——归纳——证实”的“实证机制”改成了“问题——猜想——反驳”的“试错机制”。

  皇家科学院院士,卡尔•波普尔在其著作《猜想与反驳》提出科学和非科学划分的证伪原则。科学和非科学的划分在波普尔这里得到了明确界定,而且是一反常识的。他将这种观点称作理性批判主义,即证伪主义。证伪主义基本的方法是:“理性的方法不外乎是试探和错误—猜想和反驳,大胆提出理论,尽我们的一切可能表明它们都错了,如果我们的批判未获成功,就暂时接受它们。”

  这个:“如果我们的批判未获成功,就暂时接受它们”的概念,是把科学成分转换成了人为因素。什么时点算批判成功,什么时点算未获成功,什么时点算接受它们,由什么人来界定,这一切多带上了人为因素。而人为因素就必然带有影响力大小的成分。至此,科学就变成了是一场影响力的博弈。

  看看人们对波普尔的评价,对这次的变革的作用就可见一斑了:“而波普尔正是这样一类卓越的思想家。一个世纪前,对绝对真理与决定论的批判在公共思想界还是一个异端,而波普尔以他独特的风格(以及近乎偏执狂一般的雄辩热情),推动了思想史上的一次转折,使这种异端学说在今天甚至成为了常识。但这绝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常识,而是改写了人们的科学观、历史观与社会演进观的意义重大的常识。在这个意义上,波普尔可以当之无愧地跻身于一流思想家的行列。”

  人们并不知道,这一新常识的确立,将成为了科学界的一场浩劫,就此断送了科学的前程。“使证伪主义者陷于窘境的一个历史事实是,如果他们的方法论得到科学家的严格遵守,那么,被公认是科学理论中最佳范例地那些理论,就根本不可能发展起来,因为早在萌芽状态就会遭到摈弃。”这也就是有网友惊叹的“为什么科学理论和定律都是以前提出的,最近几十年都没有新理论定律了?”

  证伪主义从理性上讲得通,科学不就是要有研究、要有实证、要有数据,然后别人也可以用实证去验证,最后一起证明这个成果的真伪。而实际上其他人是无法对权威的定论进行证伪。例如在爱迪生的直流电与特斯拉的交流电之争,即便这是个很客观的事实。然而威望高的爱迪生轻而易举地压制了特斯拉。1888年,当时众多报章皆大肆报导: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宣称特斯拉是科学界一大“异端”,是伪科学。后来交流电虽然被商界利用,造福了人类至今。但特斯拉徒有700多项发明,却还是穷困潦倒,最后在纽约旅馆孤独的死去。他的多项发明是美国最高法院承认的,而不是科学界。如今人们好像刚刚才想起特斯拉,由马丁•艾伯哈德和马克•塔彭宁共同创立的公司,命名为特斯拉汽车,以纪念物理学家特斯拉。

  科学是美丽的,因为她的活动透露出美丽的气息。特有的方法包括:“对称方法、五维空间方法、复杂系统法、还原与整体法、公理方法、典型分析方法、规范与实证统一法、逻辑与历史统一法、抽象与具体统一法、原创理论与经世致用法、科学评价标准法。”科学发现会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利用已知规律有目的地发散(猜测),得到初步的实证(假说);在这个层面上采取更多平行规律的发撒,证实的指向都得到贯通(顿悟),排除例外(证伪);扬弃被证伪的部分,向更深一层次发散;通过以上不断地循环,达到在可证伪的条件下,再不可被证伪;从而,在这个区间内建立正确无误的结论(定律,定理)。这里的“正确”就是证实,“无误”就是通过了证伪程序,她是通过不同渠道反复旁证的过程。而并不是像证伪主义认为的那样有个猜想并不能证伪就能“暂时接受”,那样的简单。

  例如1865年,英国化学家纽兰兹把当时已知的元素按原子量大小的顺序进行排列,发现无论从哪一个元素算起,每到第八个元素就和第一个元素的性质相近。这很像音乐上的八度音循环,因此,他干脆把元素的这种周期性叫做“八音律”。但受当时条件限制原子量检测误差太大,按当时的原子量大小排列存在例外,因此受到嘲笑。1869年门捷列夫在他的基础上顽固地进行接力探索,通过反复的证伪与证实,终于彻底地揭露了元素周期规律,并依此制定了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被后来一个个发现新元素的实验证实,反过来,元素周期表又指导化学家们有计划、有目的地寻找新的化学元素。至此,人们对元素的认识跨过漫长的探索历程,终于进入了自由王国。

  证伪主义一方面轻易的承认真理,“如果我们的批判未获成功,就暂时接受它们”。一方面又不承认有真理,只是“暂时接受”。

  实证主义认为在某个区间内是可以找到事物本质规律的,但这个规律在没有达到融汇贯通,人人都可见证的情况下是不可以把它称之为真理,只能称为假说。研究内容应该是开源的,不能使用绝对性语言。真理不需要界定,更不需要标榜。那些打着国家机密幌子隐匿研究内容的现象其真伪性是不言而喻的。既然是国家机密,在没有成功之前是怎么泄密的;既然已经成功了哪为什么不拿出来震慑对方。

  任何科学理论都有一定局限性,超出某个范围就必须建立新的理论,原有的理论就被“证伪”。“证伪”本来是实证当中的一个环节,是在很多证实的指向中排除例外的过程,也是实证的方法。实证过程时时刻刻包含着证实与证伪,不存在单独的证伪过程。证伪主义把实证当中的重要一环剥离出来,将原本需要同时证实与证伪的实证方法改成了证实与证伪相分离的验证方法。所谓试错机制,实为容错机制。导致了现在随便有个研究,就轻易地当真理来发布。

  证伪主义貌似对真理更为严苛,实质上是降低了真理严谨性,它允许没有通过证伪的结论称为真理。例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段话虽然比不经实践的真理要进了一步,其实还是对真理本质的曲解。因为,实践包含了证实与证伪。没有充分证实,并通过证伪证实的理论最多也只是假说,甚至还是猜测。还需要检验的真理,不能称为真理。实践只是探索真理的一般途径。由此可以认识到,实践只适合小范围的探索。

  波普尔(Karl Popper)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哲学家之一,之所以波普尔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并不是他们真的有能量改变科学机制,而是他们洞察了科学界这次变革的性质。

  真正改变科学机制的是人们对科学的迷信。19世纪的最后一天,欧洲著名的科学家欢聚一堂。会上,他们回顾物理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时说,物理大厦已经落成,所剩只是一些修饰工作。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科学奇迹并将造福人类,人们相信了科学,相信了专家,更相信科学权威。这时,个别科学权威急功近利,指鹿为马都会被不假思索的广泛认同,但凡清醒者几乎被完全被淹没。这时,对于并不精通科学的波普尔对这种现象做出应景的解读,当然很合乎科学权威口味,并得到了高度评价,这种评价同理也被广泛认可,形成了我们现在的错误常识。糟糕的是,人们迷信鬼神是将信将疑的,而迷信科学却是笃信无疑的,其危害性可想而知。

  2007年5月《科学》杂志连续刊登了旅美科学家时东陆有关要给科学定义的文章。《再论科学的定义》的上文还在高唱:“但是无论知识是出于哪种状态,只要它作为知识而存在,永远会受到科学界的质疑,这就是科学的真谛。在科学面前,普天下没有权威,宇宙中只有真理”。紧接着下文就暴露了迷信的本质:“科学是什么?它如何定义?我们做科学的人好像从来都没有认真的考虑过。但是如果我们考虑了,科学的定义就徒然变得如此严谨和神圣。科学应该由科学家来定义。任何人都没有科学家更有资格。就像神父与主教才能够定义神的旨意一样。这一点你必需接受。”通过上文大家至少可以悟出两点:第一,科学迷信到了一定程度;第二,科学的定义还没能统一。

  证伪主义是科学迷信的必然产物,他导致了科学不再是一门可以广泛讨论的学科,而是接受与不接受的鉴定行业。鉴定行业的一个特点就是凭借个人的学术经验,对产生的结果并不需要做过多的解释,各大讨论平台变成了科学鉴定所。

  因为迷信科学,才使得科学的牌照炙手可热,各学科为了取得科学名分挣的面红耳赤,甚至对簿公堂。为了捍卫科学的神圣,那些守门人为了安全起见,神院内禁止没有神符(科学头衔)的人入内。大量有价值的研究被挡在门外。

  因为迷信科学,骗子们也纷至沓来,垂涎起科学招牌。他们深知科学鉴定师寥寥无几,照看不了社会各个角落,在神院外高举假神符,招摇撞骗。

  因为科学迷信,影响力尤为奏效。科学打假能够名声大燥,脱颖而出,接下来自然晋升为科学鉴定师。然而,如果他们碰上影响力更大的媒体人,这些依附科学迷信的大神们就被反杀了。

  因为科学迷信,个别外行迷恋上科学圣坛上的辉煌。模仿大神的们的胡乱猜测,妄想也能得到大神的关注,“如果他们的批判未获成功,就暂时接受我。”却不知道这种机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假民哲”在世界哲学大会上开国际玩笑的同时,“真民科”(在体制外的科学探索者)被“躺枪”。

  因为科学迷信,正常的科学机制受损,破坏了科学进化的渠道,基础科学基本停顿。科技进步实质是技术在进步,科学在踏步。当前的科技成就,不过是消费100年前的科学发现。科学这种只消费、不进取的窘境,有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浪费源。

  其实物理大厦远未落成,岂止是有两朵乌云,就连看得见或摸得着的电磁力、以太、引力等重大基础问题还没摸清。

  不过,越来越多的事实引起了人们对科学权威的质疑,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迷信科学。科学即将要从沉睡的证伪主义中醒来,回到清醒的实证轨道。

  (作者简介:华红平,中国心理学会会员、高级经济师、管理心理学专家、经济心理学家、企业管理与发展战略专家)